本文转自:人民网-科普中国武汉线下配资公司
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之上,一项国家重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,它就是青海哇让抽水蓄能电站。作为国家“十四五”重点工程,哇让电站将以28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2000万千瓦时的储能规模,成为西北电网的“超级充电宝”。近日,记者深入青海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一线,探寻它突破瓶颈、守护生态,重塑能源格局背后的科技力量。
青海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。受访者供图
选址博弈:天时地利与技术交汇
青海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,但长期以来面临着“弃光弃风”和“靠天赏电”的难题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工程师们将目光投向了黄河峡谷。
华东院哇让设计项目部设计负责人朱安龙介绍:“哇让电站的选址是一场‘自然与科技’的精密博弈。我们综合考量了地理位置、地质环境、征地移民、环境影响等复杂因素。”最终,工程师们在峡谷间找到了天时、地利与技术交汇的最佳点位。朱安龙表示:“哇让平台和拉西瓦水电站之间的落差在400到500米之间,是非常优良的抽水蓄能电站站址。”
创新协同:水电联动与数字化管理
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,哇让电站通过水、电双重协调机制和多水库联动,实现了水、电、网的高效协同。依托上游龙羊峡水库强大的调节能力,结合拉西瓦水库独特的运行特性和哇让电站的功能要求,开展梯级水库联合调度优化,实现三站之间的实时数据共享和协同操作。
此外,哇让电站还构建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。青海哇让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数字化负责人阿得荣介绍:“我们利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六类新技术,搭建了一个状态数据化、业务流程化、决策智能化的管控平台,实现了‘业务全覆盖、要素全管理和过程全记录’。”
技术攻坚:智能建造与安全防护
哇让电站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,包括复杂的地质条件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短暂的有效施工期。青海哇让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李益宁表示:“我们采用了微差爆破技术和光面爆破技术,严格控制爆破震速,减少超挖和危岩扰动。”
同时,工程师们还综合运用AI识别、气体监测、环境检测、无人机巡检等技术,布下“数智天网”,确保施工安全。在低温施工方面,工程师们采用高效减水剂、预热措施和“白班双循环+夜班保温”制度,保证施工工序和进度的顺利进行。
生态守护: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
在建设过程中,工程师们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。青海哇让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李志青表示:“我们避开了生态红线和生态敏感区,采用低扰动设计,刚性落实水土保持方案,并投资用于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。”此外,工程师们还建设了鱼类增殖站,培育本土鱼种并定期放流,建立了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,实现净零排放。
哇让电站建成后,将凭借560万千瓦的双倍调节力,成为西北电网的“巨型稳定器”。青海哇让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峰表示:“哇让电站的建成将助力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,促进青海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消纳,减少弃电现象,保障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。”
随着电站建设的第一罐混凝土融入大地,青海哇让抽水蓄能电站这座“超级充电宝”正逐渐从规划蓝图走向现实。未来,水电将与风电、光伏携手共舞,构建起一个清洁、高效、稳定的新型电力系统。
审核专家:青海哇让抽蓄公司董事长、党委书记李海峰 武汉线下配资公司
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